目前分類:教育學問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6a6dc77c8e6e4262ac821ee354200610  
究竟在家庭教育中應當花費多少精力,是很多事業型媽媽疑惑的問題。孩子出生,前三年最好是自己帶,可如果三年時間用來帶孩子,必然對自己的工作造成很大的影響。如果不帶孩子,又於心不忍。真是讓人兩難。

這樣的情況下,你會如何選擇呢?
9d60790ffcef4142b46699d46fdffd02  
李嘉誠說:「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
我們總說生活很累,我們需要努力工作才可以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可是也許孩子需要的只是你的陪伴而已。而且孩子的教育根本不能夠再次彌補,如果不是從小就好好教育,長大以後真的很難改變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出生時,大家都是一樣的。可後來為什麼有些成了知書達理的好孩子,有些卻成了熊孩子?

父母的教育是最關鍵的!所以不管掙了多少錢,事業發展有多順利,如果孩子的教育不得當,將來老了會後悔。

雖然我們不用把人生中所有的時間都放在孩子身上,但是也絕對不能用事業換孩子。


著名的投資家黃晶生說:「幸福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感覺,一種什麼感覺呢?幸福是一種追求快樂而又有意義的感覺!」

孩子在年幼時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他們就像河水的源泉,活潑而無拘無束,一旦被導向某一方向,就能轉變它的流向。在社會的大環境中,為什麼有的人有用,有的人有所作為,在這裡起決定作用的是教育。

 孩子不能選擇父母,是父母的呼喚才讓他們來到這個世界,所以在他們還小的時候,給他們好的教育,足夠的陪伴,是你身為父母必須履行的責任。

正如有人所說:

孩子的心是塊奇怪的土地:

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穫;

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穫;

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穫;

播上品德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穫!

 

在英國有一個愛德華家庭,是真正的書香門第。老愛德華是個博學多才的哲學家,為人嚴謹勤勉。他的子孫有13位當大學校長,100位教授,80多位文學家,60多位醫生,1人當過大使,20多人當過議員。 

同樣在英國,另一個珠克家族,與之相比則大相徑庭。老珠克是遠近聞名的酒鬼和賭徒,渾渾噩噩,無所事事。這個家族至今已傳下八代,其子孫後代中有300多人當過乞丐和流浪漢,400多人酗酒致殘或死亡,60多人犯過詐騙或盜竊罪,7個殺人犯,整個家族沒有一個人有出息。

一個孩子將來能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的父母是何種層次的人,取決於孩子在早期成長過程中受到何種層次的家庭教育。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為了培養孩子的品德,做父母親的行為要自慎,應該處處做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為,壞的行為都是父母教育影響的結果。 

孩子一生的命運在父母手中,父母若嚴格要求自己,作孩子的表率,努力培養孩子的品德,為開拓他們的美好前程積極創造條件,同時也就使自己成為一個偉大的人。 

任何事業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 

人在年輕的時候,千萬不要藉口工作忙而忽略對孩子的教育,在年老的時候,一切榮華富貴都是過眼煙雲,而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你晚景慘淡,但是一個成功孝順的孩子足可以讓你生活無憂。

文章標籤

SuperMa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1218133948376  

教育失敗會毀掉孩子的前半輩子,不要當個失敗的家長!

快避開以下做法:

1、((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馬虎,粗心,讓家人為他受累……總之,他沒有行的地方。

2、((經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例如這種話時常掛在嘴邊:"看人家××,從不讓父母操心!"這類話最具打擊力和摧毀力,是毀孩子的王牌語錄。

3、((父母把自己塑造成為家庭犧牲者的形象)),這樣會使孩子產生罪惡感。而一個有罪惡感的人往往採用自暴自棄的方法度過一生。具體方法舉例如下:經常告訴孩子,自從有了他,你連電影也沒看過,你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來了,最好再具體說出你身上的哪種病是由於他造成的。或者說,如果不是為了照顧他,自己早就在事業上有大發展了。

4、((和孩子說話時口氣不和藹)),不使用商量的口吻,音量達到70分貝以上,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如果還能配合一些挖苦諷刺的漢語片語,則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沒見過你這麼傻的""怎麼生了你這麼個東西"等等。

5、((孩子的一切要由你來決定)),切不可給他一點兒自由,他的行蹤你要密切注視。他如果有日記,一定要設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審查。這樣做能在他心裡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覺,造成他是一個受人操縱的木偶的感覺。一個懷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絕不可能奮發上進的。

6、((有遷怒的本事))。單位上遇到不順心的事,回來後要想方設法找理由給孩子潑狗血。無論什麼事都歸功於孩子的過錯然後教訓他,並制止他流眼淚。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增強孩子的自卑感,同樣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覺。

7、((當眾出孩子的醜))。前6條都是在家庭裡的"情境"。真正徹底毀掉他,第7條才是殺手鐧。當著外人(或同學或親友或鄰居)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從心理學角度講,這樣做能使一個人產生懼怕社會的心理,產生自慚形穢的念頭。而一個懼怕社會和自慚形穢的人是很難立足於社會的。

或許以前小時候的教育曾經歷過這7條,但現在已不合時宜了,千萬別再做個失敗的家長,快分享給你身邊的爸爸媽媽們!

SuperMa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年輕的母親開著名車去送女兒到貴族小學學習(住校)。母親對孩子說:媽媽為了賺更多的錢,將來送你到更好的學校學習,沒時間陪你,你恨媽媽嗎?女兒說不恨。接著女兒又對媽媽說:等我長大了,也要賺很多的錢,送你去最好的養老院。母親聽後一腳剎車停在路邊放聲痛哭。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位母親原以為給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物質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了。可是當聽到女兒的回答後,還是忍不住落下了眼淚。

 

  不能說孩子的回答是不孝,因為按照這位母親平時帶給孩子的價值觀來看,將來送媽媽去最好的養老院,不就是孩子對母親的愛最好的表達嗎?

 

 

  孩子已經習慣了沒有媽媽陪伴的日子,以為錢可以買來一切。試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也對你說將來要送你去養老院,你心裡是什麼滋味?肯定也不好受吧。因為我們大人清楚地知道,錢買不來所有東西。

 

  在我看來,當你把孩子送到貴族學校的時候,你至少輸掉了一半,因為你把本來屬於你的一份責任也推給了學校。

 

 

  好多家長說,現在的社會競爭這麼激烈,一方面要忙於工作,一方面要忙於應酬,哪有時間帶孩子。再說我現在所做的這一切也是為了孩子。

 

  這個現實我們不得不承認,但希望大家能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對多數人來說,就現在的基礎,追求權利的話,混到個市委書記已經很不錯了;追求金錢的話,就目前而言,這輩子掙1000萬夠多了,這也算是給孩子創造了發展的資本。

 

  但換一個角度,就算當了市委書記,能把你的孩子提攜到什麼位置呢?就算提攜到了那個位置,假若他幹不了呢?就算有了1000萬,也許不夠他花一天的,也許他根本就不會花,這樣的孩子又有什麼用呢?

 

 

  一份調查結果顯示,30%的父母回家以後做的最多的事,就是看電視和上網。對於他們來說在家看電視、上網、玩遊戲等娛樂活動更有助於釋放壓力,調節情緒。此外,還有極少數的父母會把工作帶回家完成。

 

  不難看出,父母並不是完全沒有時間陪孩子,就看你有沒有心抽空陪孩子。一位教育專家曾說過:如果一個男同志一周能辭掉兩次喝酒的時間,一個女同志能把每天化妝、卸妝的時間拿出來陪孩子,那你的孩子就是半個天才。

 

 

  時代不同了,教育方式自然要改變。家長以為要多賺錢給孩子買房子、買車、娶媳婦,然後不知不覺地遠離了孩子……值得嗎?

 

  如果真的想要讓孩子有出息,就乾脆不要給孩子攢錢,如果家長在孩子18歲之前有能力給他攢夠100萬的話,不妨把這100萬從現在開始投到孩子身上,等到他18歲時留給他一個零。他有本事生存他才可能有更大的發展,他沒有能力生存家長也問心無愧,不是嗎?

 

 

  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什麼才是真正的美好人生?其實就是——幸福感。沒有對幸福的真切感受,就算高官富豪也照樣會抑鬱自殺。在一起才是幸福。

 

  不要找藉口說沒時間,只要父母心中有孩子,總會有時間的。陪孩子是一種不能以任何藉口推卸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多忙都要陪!不肯花時間和心思去陪孩子的父母,有一天你會發現孩子不再依賴你,到時候就等著後悔吧!

 

  父母要陪伴孩子的成長,且行且珍惜吧!

SuperMa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美國小孩問:爸爸我們很有錢嗎?
爸爸答:我有錢,你沒有。
所以美國小孩從小建立「自己努力」的觀念。
繼承父輩祖業...也如此傳承幾代,就此成就百年企業。

有個台灣小孩問:爸爸我們很有錢嗎?
爸爸答:是...我們很有錢...等我死了,這些將來都是你的。
所以台灣小孩被寵壞了~爹努力賺錢,他們就大把花錢...整日遊手好閒,等著繼承財產。
接手父輩產業後...很快揮霍殆盡~應証了「富不過三代」的古訓。

下一個故事,更可以瞭解「東西方」教育孩子的差異。

去年暑假,一個台灣朋友把13歲的兒子送到澳洲伯斯的朋友瑪麗的家,讓兒子見世面...請瑪麗照顧。

以下是瑪麗「照顧」一個13歲男孩的方式:
從機場接回男孩,瑪麗說話了~
我是你爸的朋友,在澳洲1個月的暑期生活,你爸爸託我照顧你,但是我沒有責任要照顧你的生活,因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我們之間是平等的。

你13歲有基本生活能力了,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時起床...我不負責叫你。
起床後...你要自己做早餐吃,因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
吃完後,你得自己洗盤子、洗碗,清洗你自己用過的碗盤,不是我的責任。

洗衣房在那裡,你要自己洗衣服;這裡有一張城市地圖和公共汽車時間表,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裡玩。

我若有時間,可以帶你去;若沒時間,你要弄清楚路線和車程,自己去玩。

總之,你要設法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
因為我有我的事情要做...希望你住這裡,不會給我增添麻煩。

13歲的小男孩眨著眼睛聽這位「不許叫她阿姨,要直呼其名」的瑪麗的一番言語,心中感到很震撼。
因為在台北,他的生活一切,都是爸媽全盤負責。

當瑪麗問他:聽明白了沒?
他回答:聽明白了。
瑪麗阿姨說得沒錯~她不欠爸爸,更不欠自己,13歲是大孩子了,已經能做很多事,做早餐、洗碗盤、洗衣服,以及自己搭車出門,去自己喜歡的地方。

1個月後他回到台北。

父母驚訝「發現」孩子變了,什麼都會做了,他會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疊被子、飯後洗碗筷、清掃屋子、會使用洗衣機、會按時睡覺,對人也變得有禮貌了。

他爸媽對瑪麗佩服得五體投地。
問她:你施了什麼魔法?讓我兒子一個月之內就長大懂事了?

台灣的父母太寵愛溺愛孩子~自己有的,全都給孩子,自己沒有的,也設法把世上最好的一切,提供給孩子;甚至替孩子負起下半輩子的責任,卻忽視孩子的能力和選擇,沒鍛孑女成為真正的成年人。

寵愛,不是真愛!

希望台灣父母學會為自己和家人活著,也為社會活著,而不是只為孩子活著。

孩子的未來~靠孩子自己尋找...自己創造。
無論他們找到的,創造的過程如何,那是子女累積的能量,或許子女的未來,比父母提供的更好呢!

SuperMa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db4e6d3-5497-dcde-a2bc-3d492c9b39c3  

無規矩不成方圓,6歲前的小孩子正處於各項意識發展期,如果沒有爸爸媽媽制定的規矩來約束他,孩子容易為所欲為,更不懂得判斷自己言行是好還是壞,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將會變成一個不遵守規則的人,對於孩子的人際關係也將有非常大的影響。

那麼,爸爸媽媽應該給孩子立下什麼規矩呢?立下規矩之後又應該怎樣對孩子實施呢?下面和小辣一起來看看6歲前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規矩一: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

 

孩子有怎樣的行為才算粗野、粗俗呢?

 

比如樂樂在幼兒園裡跟小朋友搶東西,小朋友不給,他就開始打小朋友,還說道:“你要是不給我,我就讓我哥哥把你變成殘疾!”……樂樂這樣的做法,就是粗野、粗俗的行為。

 

這一類的孩子喜歡採用暴力的手段,強制別人服從自己的意志,用語言對他人進行攻擊、脅迫,來實現自己的願望。但是,這樣的做法是絕對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出現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幫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確地告訴他:“樂樂以後不能這樣做了,這是粗野的行為,是要挨批評的!”然後讓孩子自己反省,想出更好的辦法來處理這樣的事情。

比如媽媽可以問:“樂樂現在知道錯了,那麼以後要玩小朋友的玩具,應該怎麼做呢?”爸爸媽媽心平氣和地引導,在這樣的環境中,聰明的孩子很快就能尋找到其他的解決辦法,這時候也要適當地給他鼓勵,並給他立下這條規矩。


這樣的規矩能幫助孩子調整自己的情緒,學會如何對待自己想要的東西,如何處理已經自己的情緒,如何處理已經發生了的情緒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不斷地調整對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態。等他長大後,他也會用這套模式去對待周圍的人,變得更加理性、為他人著想。

  

規矩二:別人的東西不能拿

6歲前的孩子的自我意識才剛剛萌芽,往往很難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所以只要是孩子喜歡的東西,他就會毫不猶豫地伸手去拿,覺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就想樂樂一樣,總是說:“媽媽是我的,爸爸也是我的,玩具都是我的!”只要看到爸爸媽媽牽著其他小朋友或者玩具被別人拿走了,樂樂就會大哭起來……


這個時候,家長們應該有意識地幫助還記建立自我意識,可以拿著大人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告訴他:“這一件是你的,這一件是爸爸的,這個是媽媽的。”幫助他建立自己與他人的界限,等孩子已經能清楚地分清自己和他人的區別的時候,爸爸媽媽也要刻意地多給孩子提問:“這是你的嗎?”讓他獨立地進行判斷,並給他立下規矩。


這樣的規矩,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區分“你的”、“我的”,知道不是自己的東西就是別人的,別人的東西不能拿,而“我的”東西一定歸我支配。這種物權概念的區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態的基礎,他長大後才更懂得尊重他人。

 
 
規矩三: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還不好,自己玩耍的時候總喜歡亂扔玩具,玩厭了就屁顛屁顛地拋開,等著媽媽幫他收拾殘局。很多媽媽們都不會說什麼,覺得“孩子還小,也不懂收拾,幫他收反而更省事”。

其實6歲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東西,只是爸爸媽媽的寵愛和遷就,讓他失去了鍛煉自己的機會。不妨就給他立下規矩,每次玩完之後都要自己收拾玩具,寫完作業要收拾書桌等等,讓他學會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這樣的規則能讓孩子學會照顧環境,最終形成的是對環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養。而且孩子在對東西進行歸位的同時,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在收拾書桌的過程中,他可以自己決定什麼東西要放在哪裡,這樣對他的創造力也有所幫助。長大後,無論孩子到了什麼環境,他都能養成“歸位”的好習慣,生活也會更加整潔。

  

規矩四:誰先拿到誰先用,後來者必須等

在家裡,爸爸媽媽總是“孩子第一”,什麼事情都讓著孩子,飯先給孩子吃,水果先讓孩子挑等等,但是,家長這樣的一味謙讓,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覺得“爸爸媽媽都要讓著我,我是最大的!”,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覺得自己高人一等,長大後可是不容易交到朋友的喲!


要克服“小皇帝”“小公主”的壞習慣,要從家長們做起。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立下規矩,並且時時遵守“先來後到”的規則,比如吃飯的時候,媽媽先到飯桌前就先吃,如果孩子總是不來,那就讓他嚐到沒有菜吃的後果;刷牙的時候誰先到洗手間就先刷牙……這樣慢慢地,幫助孩子形成“先來後到”的習慣。


這樣的規則可以避免他養成自私的毛病,讓他懂得當別人先拿到東西的時候,必須學會等待,並形成一個平等的交往模式。

 

規矩五:不可以打斷別人說話

當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師表揚了、交到一位新朋友等等,總會很興奮地想要把它告訴爸爸媽媽,無論爸爸媽媽在做什麼事情他們總會毫不猶豫地打斷。而且現在許多父母都是“孩子第一”,所以常常允許孩子在任何時候打斷自己講話,而且還會高興地回應孩子,這樣的態度容易讓孩子讓成不顧一切打擾別人的習慣,長大以後可能會以自我為中心,很難在集體中生活。

如果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壞習慣,爸爸媽媽要在平時生活中有意識地幫他改正,告訴他:“隨便打擾別人是很不禮貌的,你想想,如果寶寶在睡覺,小朋友老是過來跟你說話,寶寶會高興嗎?”用心平氣和的引導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讓他知道被別人打擾是很不開心的事情,然後再給他立下規矩。

  這樣的規矩能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讓他懂得當別人在忙的時候不應該去打擾他,而且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換位思考,也會變得更加善解人意,這樣更容易交到好多好朋友呢!

  

規矩六:做錯事要道歉

家長們疼愛孩子,總覺得“孩子還小”處處讓著他,就算孩子犯錯不道歉爸爸媽媽也會一心軟就原諒他了。這樣的處理方法,會讓孩子覺得“做錯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媽媽都會原諒我”,孩子沒有了約束,難免會為所欲為,犯更多更嚴重的錯誤。

  
其實,6歲前的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也已經開始懂事理了,這時候爸爸媽媽要抓住機會,從小就教育他“做了錯事要道歉,這樣才是懂禮貌的好孩子!”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除了教育他之外,可以命令孩子對自己說一聲對不起,如果是爸爸媽媽錯怪孩子了,也要向他道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跟孩子一起遵守規矩。

  
這樣的規矩能讓孩子學會禮貌待人,誠實地面對,並且有勇氣主動承認錯誤。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學會了反省自己,也開始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了。

 

6歲前,孩子的各種意識還處於萌芽和發展戰略階段,是教育孩子遵守規則的最佳時期。這段時間,爸爸媽媽可以減少一點對孩子的溺愛,給他們立下嚴格一點的規矩,並跟著孩子一起認真地遵守,從小就培養孩子遵守規則、文明禮貌的好習慣。而且有了爸爸媽媽的陪伴,孩子也會喜歡上遵守規矩的“遊戲”,在“遊戲”中健康地成長起來。

文章標籤

SuperMa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896_1619331941637353_5233138425817493930_n  

請不要和孩子說「氣話」,說一些自己不忍心,也不可能會做到的事情。「氣話」傷的不是皮和肉,但一字一句卻刺到骨頭裡,反而比「打」還要傷人。說「氣話」不僅僅傷了孩子,也傷了自己的心。

 

孩子畢竟是孩子,對於自己的控制能力還沒有很好,難免都會出現鬧脾氣的情況出現。當我們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時,並非是一昧著順著他,但是必須要記住不可以在自己「生氣」的情況下去處罰孩子。因為,這時因為情緒的作用,我們常常會說出一些自己會後悔的話語。像是在「再哭,我就把你丟掉」、「你就出去,出去睡馬路」....,這些自己永遠做出不到的事情,往往在生氣時就隨口說出,事後自己又會後悔不已。

 

如果孩子聽進去了,傷到的會是他的「心」,覺得你不愛他了;如果孩子沒聽進去,傷到的又會是你的「心」,因為他根本不當一回事;如果他聽了又去做,傷到彼此聯繫在一起的「心」。既然如此,請不要和孩子說「氣話」,管教必須要在平心靜氣時,才會有最好的效果。

 

請不要和孩子說「氣話」,因為孩子往往會學得很像。當我們處罰的時候,無疑地是希望給孩子一個深刻的印象,希望他可以清楚地記得。但也因此,這個情景,就會像是電影一般的烙印在孩子的腦海中,讓孩子不自覺地模仿起來。孩子往往是非常天真的,雖然不大清楚其中的意思,表情也沒有很到位,但是字字句句卻會學的很像很像。當你再次聽到這些話語時,最受傷往往還是自己。

 

不是不可以處罰孩子,但請不要在氣頭上處罰,多給自己和孩子「三分鐘」時間,彼此平靜一下心情再責罵孩子。你會發現只差這短短的「三分鐘」,孩子就會變得容易溝通。

 

文章標籤

SuperMa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414603_595908863840275_1097733733125497848_n  

如果機械地告誡孩子“要小心男老師和校長,他們有可能會傷害你”,就會讓孩子喪失對世界的信任,甚至令她對異性產生恐懼,影響她未來的婚戀觀。
 
到底要怎麼做,才能既提醒女兒,又不會傷害到她呢?
 
有一天,我看了《美麗人生》這部電影,突然有了靈感。這個電影講的是納粹時期的故事,全家被抓入集中營後,父親為了不讓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就對兒子說,集中營裡發生的一切都只是一個遊戲,只要不違反遊戲規則,就能獲得一部坦克。雖然集中營的生活很恐怖,但是孩子卻快樂地生存下來,直至獲救,心中依然充滿愛與希望……
 
我決定像這位聰明的父親一樣,用一種柔和的方式,幫女兒建立起保護自己的意識——改編童話故事。
 
女兒很喜歡芭比娃娃,有很濃的“公主”情結。所以,我特地在她6歲生日那天,送了一個美麗的芭比公主玩偶給她,並且溫柔地說:“做公主可不是那麼容易的,她們必須遵守芭比學校的公主守則。否則就算穿得再漂亮,也不是真正的公主。”
 
聽了我的話,女兒連忙追問:“那芭比學校有什麼公主守則呢?”
 
“我每天給你講一個故事,每個故事裡都有一條公主守則,好嗎?”  
 
“好呀好呀,我最喜歡聽故事了!”女兒歡呼雀躍道。
 
我給女兒講的第一個故事是《新白雪公主》:
 
白雪公主深知男女有別,所以雖然跟7個小矮人是好朋友,但每次洗澡和換衣服時,她都會關好門窗,而且每晚都會回自己的房間睡覺。
 
其實白雪公主,並沒有真的吃下巫婆給的毒蘋果。她趁巫婆不注意,偷偷換了一個好蘋果,然後假裝中毒。如果真的中毒,怎麼會那麼容易就活過來呢?白雪公主會換蘋果,是因為她知道,公主不能吃陌生人給的食物,否則自己就會有危險。
 
而且當時小矮人不在家,如果直接揭穿巫婆的詭計,她可能會受到傷害……
 
女兒驚訝地叫道:“原來是這樣呀!我就覺得白雪公主不該那麼笨,死了一次又一次,否則王子怎麼會喜歡她呢?”
 
接下來,我又對《灰姑娘》《豌豆公主》等童話進行了改編:
 
灰姑娘之所以要在12點之前趕回家,不僅僅是怕美麗的衣服和鞋子被打回原形,還有一個原因是,她覺得一個好女孩,不應該在外面待到太晚。正因為她的堅持,王子才被她深深打動了,認為她不只擁有美貌,而且還是個自尊自愛的好姑娘,適合當未來的王后……
 
在得知豌豆姑娘是真正的公主之後,王子高興地送了一條項鍊給公主,並邀請公主當晚留宿在自己的房間裡。公主果斷地拒絕,並且告訴王子,真正的公主在婚禮之前,是不會跟男子住在同一個房間的,也不會隨便接受別人的禮物。你的做法不像一位真正的王子,所以我不會同你結婚。後來王子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再三向公主道歉,並且保證在結婚之前一定不會冒犯公主,豌豆公主這才原諒了他……
 
不知不覺中,我改編了十幾個童話。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盡量把故事講得生動有趣,女兒也饒有興致地從中總結出了許多公主守則,比如背心褲衩覆蓋的地方絕不能讓人摸、不能接受陌生人的飲水食物、不要跟男子獨處一室,就算是自己的長輩、老師或者校長也不可以……
 
有時候,女兒也會發牢騷,問我:“王子不是負責保護公主的嗎,為什麼公主還要這麼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呢?”
 
我告訴女兒:王子要等公主20歲以後才會出現。在王子出現之前,公主必須學會保護自己,優雅而高貴地活下去。如果公主因為不會保護自己而受到傷害,那麼她可能等不到王子出現的那一天,就變成天上的星星了。
 
而且,如果公主什麼也不做,只會被動地等待王子拯救,她或許因為美貌一時吸引王子,但是不會被王子所尊重,更不會成為王子的妻子。
 
聽了我的話,女兒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我幫助女兒建立起了較強的防護意識。現在的她,非常有原則,也懂得巧妙地保護自己。
 
有一次,我因為有事把女兒託給開精品店的妹妹照顧。妹妹臨時外出進貨,店裡只剩下女兒和一個年輕的男店員,於是女兒便跑到隔壁一對夫婦開的店裡玩,直到妹妹回來才返回店中。
 
妹妹問她為什麼不待在店裡看電視,她當時沒說什麼,事後卻悄悄告訴小姨,公主要懂得保護自己,所以最好不要跟男生單獨待在一起。自己之所以剛才沒說,是怕店員哥哥不高興……
 
妹妹告訴我這件事時,我很高興:對一個母親來說,能賦予孩子保護自己的能力,讓她像一株帶刺的玫瑰,安全而美麗地綻放,還有什麼比這更值得欣慰的呢?

文章標籤

SuperMa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65269_518810344883461_2089010731_n  

遷就孩子、習慣孩子有些壞習慣,看著可能很小,所以很容易被父母忽視,但這些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修改了,所以爸爸媽媽要留意一下孩子日常中是否有以下習慣。

1、打斷你講話
孩子可能有時會很興奮想要告訴你一些事情,但如果總是允許他在你講話的時候打斷你的話,可能會讓孩子感覺他是擁有特權去取得別人的注意,而且不能忍受別人不理會他,以致日後可能會以自我為中心。

【解決方法】如果孩子跑過來纏著你講話,你可以指著凳子讓他過去坐並且在你結束講話前都要保持安靜;如果你要打電話或見朋友的話,告訴孩子要保持安靜並且不要打擾你,然後給他安排另外的活動。你的目的是讓他知道,如果中斷你的講話,他很難達到他的目的。


2、裝作沒有聽到你說話
不斷給孩子重復或提醒你的要求、指揮,會讓孩子養成等待你的提醒,而不是留心你所說的話,漸漸地還會發展到不理會你說的話。如果這種習慣繼續下去,他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不會尊重別人。

【解決方法】盡量不要遠距離跟孩子說話,走到孩子前面跟他說清楚你的要求。當你說話的時候,要求孩子看著你,並要有所反應。


3、態度輕浮
你的孩子是不是有邊跟你說話邊做鬼臉或用很輕佻的態度跟你說話的情況,很多孩子尤其是小孩子會有這些行為,他們的目的是要測試一下父母的反應。很多父母可能會忽視這些行為,覺得孩子還小,現在只是過渡階段,但如果你不讓孩子盡快改正,他可能會很難跟別人好好相處。

【解決方法】一定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當的。例如孩子在你說話的時候翻白眼,你可以告訴他,這種行為表明他不喜歡你所說的話,你可以停止跟他說話並走開,然後跟他說當他態度變好的時候才會跟他說話。


4、誇大事實
你可能會覺得孩子在別的孩子面前吹牛不是什?大問題,但對於這種現象應該盡早從源頭截住。因為如果孩子發現說大話會令自己感覺舒服一點,他很快就會養成經常講大話的習慣和推卸責任等。

【解決方法】當孩子撒謊的時候,你應該靜下心來跟孩子說清楚說謊的壞處,讓他明白大話講多了,別人可能會不再相信他說的話。同時還要了解清楚孩子說謊的目的,要讓他明白即便是說謊他的目的也不一定能夠達到。糾正這種現象,講故事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法,特別是對比較小的孩子。


★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方法
體驗 “甜” “苦” 抓住孩子的典型事例,幫助孩子體驗 “好習慣讓自己嘗到甜頭,壞習慣使自己吃到苦頭”,如向別人做鬼臉引起人家反感,吹牛當眾被人揭穿等,最好養成 “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 的良好行為方式。

★好習慣黃金表 
自己制作一個簡單的日歷表,日期是一個月,讓孩子把想在這個月養成的習慣寫上去,然後讓孩子自己每天在日期下面對自己進行評價,如果當天做到了,就劃對號,沒有做到,就劃錯號。然後月底跟孩子聊聊當月的體驗和感想。

★親子契約 
爸爸和媽媽可以給孩子提出幾點要求,孩子也可以給爸爸媽媽提出幾點要求,如果做到了,有什麼獎勵,如果沒做到,有什麼樣的懲罰。這些都寫下來,雙方確認、簽字,孩子和父母按要求相互監督。

文章標籤

SuperMa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24696_518805291550633_2114202388_n  

2011-07-27 親子天下雜誌 15期    文/李坤珊

「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 趕快說阿姨好呀!」
回到台灣三個星期,不管是到別人家做客,或在公共場所與人打招呼,常常遇到大人半引導、半強迫的要他們手中或懷中的幼兒跟我打招呼。

比較不怕生的孩子,總還順著大人,緬靦的輕聲說「阿姨好。」個性較為內向、敏感的,就抿著嘴、一邊往後縮,一邊鉤著眼睛看我,不說就是不說。
站在一旁的大人也覺得尷尬,覺得自己沒把孩子教好,忍不住開始以責備的口吻說著:「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之類的話。


個兒小不表示自尊線也很低

每一回聽見大人這樣說孩子,總覺得好不忍心。
我曾經是小孩,現在又天天與幼兒相處,深深了解被大人說「沒禮貌」的感覺,是一種羞愧,也是一種挫敗。
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敗的是自己做不好,讓成人失望。
而這種種的感覺,都得同時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下,被揪出來。

我常想,沒有任何一個大人受得了自己在大庭廣眾下被羞辱,那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幼兒)應該承受呢?
為什麼我們會毫不猶疑的、高高在上的,在眾目睽睽下,責備那身高只及腿或腰的幼兒呢?
或許這其中的重要關鍵就是,我們不覺得幼兒有自尊心。
我們覺得他們那矮矮的身驅裡,沒有太多感覺,沒有太多自尊。
所以,我們的話不會讓孩子受傷,就算受傷,也是一點點。
此外,成人的話是一種教導,「孩子就是要教!」

更或許,在我們小時候,我們的自尊心也被默視了,所以現在長大了的我們,也看不見幼兒的自尊心?
我們看不見那站在巨人叢裡的小小孩,對陌生人的畏怯。
我們看不見小小孩的罪惡感,因為連他心愛的爸媽(甚至爺爺奶奶)也覺得他不夠好,在所有大人的注視下數落他。

是的,在眾人面前數落孩子,「教孩子」的責任是盡到了,絕對不會落人口舌。
在所有的「目光」下直貼孩子標籤(沒禮貌、太吵、不聽話……),「警惕孩子」的目地達成了,好像離「好孩子」的目標也愈來愈近。
但是羞辱有用嗎?
以羞辱為手段的幼兒教養,會有什麼問題呢?


一、語言的暴力

在以羞辱為手段,所遇見的第一個弔詭,是語言的暴力。
假如我們的社會體系認為讓一個人羞愧,會很快的收到教養功效,那直接面對面的運用「沒有禮貌、你將來完蛋了、你這樣沒人會喜歡你、你真麻煩、真倒霉生到你……」等的語言,也就理所當然!
這類的語言,直接攻擊個人的自尊,讓人覺得渺小、一無是處,所達成的效果就是羞愧。
孩子生活在這類的語言下,所成就的是大人的願望,所犧牲的,是孩子自身的尊嚴。

傷害孩子的尊嚴,最大的影響就是孩子覺得不應該正視自己的想法、情緒和感覺。
傷害孩子的尊嚴,所帶來的長遠影響是,他們日後也不會正視他人的想法、情緒和感覺。
這樣的輪迴,所帶來的默視情緒,甚至情緒傷害,永無止境。

二、忽略孩子的成長需求

小小孩對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
你一定記得,你的嬰兒在五個月大前,任誰抱都可以。
但在六個月大前後,突然間,除了媽媽(主要照顧者)外,好像看誰都不順眼,誰抱他,他就扭頭大哭。
我們通常都以「陌生人焦慮」,來形容這個現象。

雖然這個焦慮,會在一歲半後,逐漸淡化,但隨著年紀漸長,在面對陌生人的那一剎那,他們會有一些直覺的警覺。
他們會靜靜的看著陌生人,好像是在以自己的感覺,去感受、去觀察「這個人安不安全?」、「他對我好不好?」。

「陌生人焦慮」讓孩子只接近對他成長有利的人,讓自己與那個人產生情感上的連結和依附,並從那個依附裡發展安全感。
而在幼兒階段養成的警戒,又何嘗不是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透過那樣的能力,逐漸學會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只是很遺憾的,許多成人在引領幼兒接觸他第一次遇見的人時,會忽略掉幼兒的這個觀察,這道「安檢」過程。
更讓孩子擔心的是,他還來不及反應,這個陌生人,就會靠他很近,摸他的頭、拍他的臉。
雪上加霜的是,在錯愕下,自己心愛的爸媽(主要照顧者)還責備他「小孩子不能沒禮貌、害什麼羞嘛、不聽話、讓大人丟臉……」。
在這幾重因素下,孩子會認為自己的感覺和想法重要嗎?
大人怎麼想,小孩也該立即這麼想;大人認為要有禮貌、見人就得嘴巴甜的叫人、打招呼,那小孩也該立刻這麼做。
孩子會認為不這樣聽話,就不是好孩子,不是嗎?

三、罪惡感的建立


在幼兒的成長旅程裡,他們會碰到一個成長上的難題:罪惡感。
它與幼兒「好奇、主動探索」的熱情,緊密相連。

當自己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究這鍋裡有什麼?
去試探我這樣做,他是不是就會這樣反應?
這種種試探的結果,卻也可能打破某樣東西,或惹毛了哪個人,與成人的意願和秩序相左。
於是孩子會愧疚自己讓大人生氣,把「自己不好」這樣的罪惡感加諸在自己身上。

同樣的道理,當幼兒因為需要時間去觀察陌生人,卻得不到認可,又聽見成人一再說自己無禮時,他會產生罪惡感。
一則可能孩子覺得憤怒,反而不去做;二則也可能孩子覺得自己太差勁,就不得已順從了。
不管是絕不依從或暫時順服,兩者都忽略了孩子個人的想法和情感,也都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
反抗不依,自己不好;依樣順從,也因為自己的感覺有錯,還是不好。


從尊重中學會禮貌

那要如何做,才能讓幼兒學會和人打招呼?
最重要的關鍵,仍是尊重。
最有效的辦法是示範和引導。
以我在書店看到的場景為例:

有個媽媽手裡牽著四歲大的孩子,在書店裡遇到好友。
兩個大人幾句寒暄後:媽媽對著孩子說:「小涵,這是王阿姨,她是媽媽的好朋友。」

王阿姨在離孩子有一點點距離的地方,蹲下來,對小涵笑一笑說:「你好,小涵,我是王阿姨。」

王阿姨等了一下下,接著說:「你的娃娃好可愛。」

王阿姨又斷斷續續的與媽媽和小涵對話,然後在她離開前,她說:「小涵好可愛,小涵再見。」

媽媽說:「跟王阿姨說再見。要不要抱王阿姨一下?」

小涵有點害羞的說再見,然後走到王阿姨跟前,抱了她一下。


在這個例子裡,我看到了王阿姨的尊重:
她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去觀察她;她先善意的打招呼,主動關心孩子喜歡的東西;不強迫孩子馬上回應,耐心等待孩子的回應。

同樣的,我也看到了媽媽的尊重:
她不強迫孩子要馬上打招呼;她先介紹大人給孩子認識,親身示範如何與人問候;她等到孩子安心後,再引導她如何做;並詢問孩子的意願。

那一天離開書店後,我在一家公司的樓下碰見友人。
才一見面,他立即對著他那三歲的外甥說:「快叫李阿姨」。
靜寂一秒後,他催促說:「快叫人,小孩子不能沒有禮貌。」
而我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做法,就是靜靜的對他微笑,慢慢的說:「你好,我是李阿姨。你不認識我,有些害怕,對不對?」

我想藉由這樣的說法,讓小孩安心,也提醒那個大人。
但無奈的是,那個看不見小孩心情的大人又繼續說著:「這麼沒有禮貌……。」眼看著那嘴巴越抿越緊的小孩,心中也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

文章標籤

SuperMa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6134_478020962295733_1821217094_n  

 

請自省!
家長也是一種職業,別以為你一邊看手機,一邊坐在孩子邊上就是陪孩子了!

也不要以為你開著電腦玩著,嘴上督促一下孩子,就是管孩子了!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於後天努力,80%取決於父親教導。
作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同樣一句肯定的話,如果由爸爸說出來,對孩子的影響力會是媽媽的50倍。 

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是孩子能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爸爸則是塑造孩子對人生的看法;關係到人格的形成。
家庭教育中,父親和母親誰更重要?
答案是都很重要!!! 

一個人和母親的關係是否和諧,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婚姻是否幸福,也影響孩子對女人的看法;和父親的關係是否和諧,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事業是否有成就,也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勇敢和成為什麼樣的人。

和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需要每天一點一滴的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
高品質關係的建立,需要每天專注的陪伴孩子15分鐘。
所謂高品質的陪伴,就是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父親或母親是全心全意的和孩子一起互動,心無旁騖沒有跑神,沒有想著工作,沒有想著壓力;固然這些都存在。

文章標籤

SuperMa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

另有專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美國,孩子不論年齡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員,所以告訴孩子他們在家庭中應該負起的責任是很重要的,而承擔家務則是最好的方式。

不同年齡的孩子可以做哪些家務勞動?

這張美國孩子的家務清單或許可以借鑒一下。

================================================================

9-24個月:可以給孩子一些簡單易行的指示,比如讓寶寶自己把髒的尿布扔到垃圾箱裡。

2-3歲:可以在家長的指示下把垃圾扔進垃圾箱,或當家長請求幫助時幫忙拿取東西;幫媽媽把衣服掛上衣架;使用馬桶;刷牙;澆花(父母給孩子適量的水);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歲:更好地使用馬桶;洗手;更仔細地刷牙;認真地澆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寵物;到大門口取回地上的報紙;睡前幫媽媽鋪床,如拿枕頭、被子等;飯後自己把盤碗放到廚房水池裡;幫助媽媽把疊好的乾淨衣服放回衣櫃;把自己的髒衣服放到裝髒衣服的籃子裡。

4-5歲: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並能獨立到信箱裡取回信件;自己鋪床;準備餐桌(從幫家長拿刀叉開始,慢慢讓孩子幫忙擺盤子);飯後把髒的餐具放回廚房;把洗好烘乾的衣服疊好放回衣櫃(教給孩子如何正確疊不同的衣服);自己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歲: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並能幫忙擦桌子;鋪床/換床單(從幫媽媽把髒床單拿走,並拿來乾淨的床單開始);自己準備第二天去幼稚園要用的書包和要穿的鞋(以及各種第二天上學用的東西);收拾房間(會把亂放的東西撿起來並放回原處)。

6-7歲: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並能在父母的幫助下洗碗盤,能獨立打掃自己的房間。

7-12歲: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並能做簡單的飯;幫忙洗車;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間、廁所;掃樹葉,掃雪;會用洗衣機和烘乾機;把垃圾箱搬到門口街上(有垃圾車來收)。

13歲以上: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並能換燈泡;換吸塵器裡的垃圾袋;擦玻璃(裡外兩面);清理冰箱;清理爐臺和烤箱;做飯;列出要買的東西的清單;洗衣服(全過程,包括洗衣、烘乾衣物、疊衣以及放回衣櫃);修理草坪。

凡是從小就好吃懶做、不愛勞動的人,長大了多不能吃苦,獨立自謀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

因此,望子成龍的父母從孩提起就應為孩子創造一種環境和條件,對孩子進行早期勞動訓練,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生成一雙勤勞的手,使其終身受益。



美國專家談孩子學做家務

===============================================================

你的孩子是否已經到了可以幫你幹一些簡單的家務事的年齡,應該如何幫助孩子養成幫助做家務的良好習慣,來自美國的早期教育專家為您提供以下建議:

如果你曾經有過要求你的孩子收拾桌子或是他的玩具的經歷,你就會知道這絕對是一場艱難的戰爭,一個處於學齡前階段(3-6歲)兒童的孩子已經開始能夠對大人的要求表現出不耐煩和抵制的情緒。

這可能會使你感到與其要求他去做還不如自己做來得容易。

對父母來說,剛開始時與其說是讓孩子幫忙,還不如說是給父母增加負擔。

但這卻是培養孩子養成幫助人的良好習慣的大好時機。

四五歲的孩子已經具備了用以完成簡單的家務勞動所要求的良好的協調能力、靈敏度和集中力。

即使他們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意圖,對孩子來說也家務勞動是益處多多。

父母要充分信任孩子,讓他們發揮自信去獨立完成某件工作。

同時也要幫助孩子理解幫助他人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儘管孩子們會覺得做一些家務勞動是件有趣的事情,但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卻非易事。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渴望被人依賴。所以要求孩子形成作家務的好習慣卻非不可能。


如何讓孩子輕鬆的,持久地養成這個好習慣,以下幾點家長必須注意:

1、讓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迎合這階段孩子渴望被看作大人的需求,告訴他,他的工作對家庭帶來很大的幫助,會因此節省出更多的時間,讓全家人一起娛樂。

2、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權利

給你的孩子提供一份所有他能夠做的家務的清單,讓他/她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兩項工作,這會讓他/她感到,自己擁有選擇和控制的權力。從而心甘情願去做自己選擇的工作。

3、把任務細緻化,並給孩子做示範

一個整體的概念(像“把你的房間收拾好”)可能會讓孩子困惑並挫敗孩子的積極性。
把一個任務分拆成數個步驟(把玩具裝進玩具箱裡,把書放到書架上擺整齊等等),這樣他才會確切的理解你的要求。
另外,父母應該親自給孩子做示範,回答他所有的疑問直到他能夠獨立完成。
父母的耐心是非常至關重要的,即使他忘記了某個步驟,不要批評他,高高興興地提醒他知道他記住為止。

4、忘記“完美主義”

對這個年齡孩子來說,積極地參與比起結果來說更為重要。
如果你的孩子洗的襪子不夠乾淨,擦的桌子不夠亮,不要去批評他的工作,批評會挫敗孩子的自尊,更會降低他與人合作的意願。
如果某項工作要求每次都必須完成得盡善盡美,那這絕對不是一項適合孩子去做的工作。

5、給孩子提供合適的工具

如果你想讓她幫你收拾飯桌,那末,就只讓她把吃剩的飯菜幫你拿進廚房就行了。

6、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父母千萬不要當著孩子抱怨做家務的繁瑣和無聊,這會給孩子傳達一個資訊---做家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父母應儘量讓孩子認識到,説明大人儘快做完這些事就可以留出更多的時間陪他/她一起玩。

7、不要強迫孩子

不要採用強迫的方式,給孩子留一個緩和的過程或一點餘地。

比如“我可以讓你玩十分鐘,十分鐘一到,你必須立刻去收拾你的書桌。”這樣的方式。

8、提供獎勵

表揚和獎勵會對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帶來極大的幫助,而另一個有效的策略就是給孩子制定一個合理的計畫:
把他/她所要完成的任務的每一步驟繪製一張圖表,每當她順利完成其中的一個步驟,就獎勵她一顆小紅星。

當他順利地完成整件任務,獎勵他一件他所希望得到的合理的獎品。

9、合理安排所有任務

對學齡前兒童來說,重複做某件事就會讓孩子感到乏味。

所以應該不斷地變換任務內容,但絕不要打破傳統的習慣分工,例如讓男孩子拖廚房的地,女孩子就讓她去做一些需要細心的工作。

10、給孩子發展的空間

一旦孩子掌握了之前交給他/她的工作,就應該給他/她提出更高的要求,擴大他/她的工作範圍。

比如,他應經可以熟練的完成洗衣前的衣服分類工作,那在你的指導下,就應該讓他學習如何使用洗衣機了。

SuperMa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兒從學校回來,一見到我,便立馬從書包裡翻出作業本問我:“媽媽,我昨晚讓你檢查作業,怎麼你檢查完我還錯了一道呢?”我故作驚訝:“是嗎?”湊過身去,果真,昨天檢查的作業頁上多了一個鮮紅的叉,我問:“老師說什麼了沒有?”女兒有點氣呼呼地回我:“老師說這道題做過幾遍了,怎麼還錯?要是下次再錯了,就要罰我了。”

 “哦?那你下次還錯嗎?”我不動聲色地應著女兒的話,由著她從我手裡拿過作業本,再聽她無奈卻鄭重地回我:“當然不能錯了,難道想被懲罰嗎?”不知怎麼的,就那麼一瞬間,看著女兒,再到想著自己耍的小計謀果然順利得逞,我終究還是忍不住偷笑起來。

 

驀然間想起的是前幾天的事,那個傍晚,女兒嚷著要去冰箱裡拿飲料喝,卻也是瞬間的,就傳來了東西墜地後破裂的聲音。“媽媽,雞蛋摔破了。”當時我正忙著,聽女兒這麼說,便要求她趕緊先清理一下。我的話讓女兒有點怔住。我自然知道女兒由來愛乾淨,更不願沾染那股子腥味,可是我實在是忙,便還是再三堅持加好言相勸地讓她去清理掉了。

 

原本認為這件事過了就算了,卻沒想到接下來的變化讓我對這事有了新的想法。自從女兒清理過雞蛋殘痕後,我發現再到她開冰箱拿東西時她都會變得格外小心,再沒有像往常那樣,開到冰箱便不管不顧“嘭”來“嘭”去的了,問她怎麼一下子“文明”了,小傢伙毫不掩飾地回答:不文明一點,難道還想清理雞蛋液嗎?

 

這句話瞬間提醒了我,我不由地想起了平日裡檢查孩子作業的時候。其實從女兒升入小學開始,她每天做完作業我都會去幫著檢查,她作業做對當然是好,萬一做錯,我就得給她指正出來,她從來不肯想為什麼會錯,便耍賴,硬扯著我的手臂撒嬌,讓我給出正確答案,我雖有意讓她自己開動腦子,可卻又常常抵擋不住她的糾纏,於是很多次,只要她一撒嬌一喊“好媽媽”,我便會立即寫出正確答案讓她謄抄,只是很快我便發現,這樣做的後果是,她屢錯不改,做作業更是馬虎大意,因為她根本不用擔心作業做錯會引發什麼後果,她知道,一切都有媽媽在前面“擋”著呢。

 

左右思慮間,再次為她檢查作業時,看到那道做了幾遍依然被她做錯的習題,我果斷地選擇了不再為她糾正。我想,既然她不擔心會挨老師的批評,那麼就故意地安排讓她受一次批評又何妨?作為父母,為孩子擋風擋雨固然是一種愛的體現,但是睿智地去留一些“後果”讓孩子承擔,進而由點及面,由學習到生活,讓她懂得吸取教訓,懂得有錯改之,懂得什麼叫“成長”……這些,又何嘗不是一種深沉的愛呢?

文章標籤

SuperMa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媽媽看到寶寶吸吮手指都會想阻止,但是看見他們吸得津津有味的模樣,又不忍心打斷。
爲什麽寶寶會喜歡吃手指呢?父母真的有必要幫寶寶戒掉吃手指的習慣嗎?

吸吮是天生的本能,隨著體差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有的喜歡舔自己的被子,有的喜歡吸手指,但是媽媽們要注意了,些都是最自然不過的生理需求,不必過於緊張,想要瞭解寶寶吸手指的謎底,現在就讓我們給您徹底揭秘一下吧!

吸手指是正常行爲 

對於剛出生的小寶寶來說,吸手指是很正常的現象,吸手指的行爲之所以會持續,一方面能給寶寶帶來舒服感,降低焦慮情緒;另一方面,寶寶出生後,本來就有吸吮的反射和需求,而吸手指所帶來的滿足感和吃母乳帶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是兩種不同的現象和需要,所以即使是吃飽了,寶寶還是會有吸手指的行爲。 

專家指出,在寶寶恒齒長出來之前,吸手指的行爲是可以被接受的,並不需要刻意戒掉。
也就是說,4歲之前吸手指的行爲是非常正常的。

強迫戒掉可能會延長習慣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幾乎八九成都有這種現象,有些寶寶甚至在媽媽子宮內,就會吸手指了。
大約到1歲左右,寶寶的吸手指習慣就會消失,4歲之後,大約只剩5%~10%的寶寶會保持這個動作。

文章標籤

SuperMa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犯錯了,不用批評,只要和孩子講八句話就可以了 
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免不了會遇到各種問題。
作為家長這時不要急著插手,可以先問孩子八個問題,聽聽他們有什麼想法。
而往往問不到幾個問題,事情就已經很清楚並得到解決了。
家長不妨可以一試。

第一個問題是:“發生什麼事情了?”
這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
許多成人碰到突發狀況時,會習慣性的太快下判斷:
“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會打你。” “一定是你做錯事,老師才會處罰你。”
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從他的角度說說事情的經過,很可能冤枉孩子。
況且,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即使真的是他的錯,他也會因為有機會為自己辯解而比較甘心認錯。

第二個問題是:“你的感覺如何?”
事情經過是客觀事實,當事人心裡受到的衝擊純然是主觀的感受,無所謂是非對錯。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已。
一旦說出來,哭一哭,罵一罵,心情就會好多了。
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強烈的時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腦部吸收。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還有情緒的時候,別人說什麼他都會聽不進去。
總要等到他心情平靜下來,才可能冷靜思考。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我們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

孩子夠冷靜之後,可以問他第三個問題:“你想要怎樣?”
這時不管孩子說出什麼驚人之語,先不要急著教訓他,而是冷靜的接著問他

第四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在這個階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腦力激盪,想各種點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噁心的、幼稚的 …… 腦力激蕩的重點就是允許任何看似無稽的想法。
這時候不論聽到什麼,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點子的時候,就可以問他

第五個問題:“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
讓孩子自己一一檢視,每個方法的後果會是什麼?
你可能會很訝異的發現,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後果。
如果他的認知有差距,這時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討論,讓他明白現實真相。
這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但是要避免說教,只要陳述事實就可以了。

然後問他:“你決定怎麼做?”
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狀況,如果他了解後果,通常會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選擇。
即使他的抉擇不是成人期望的結果,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
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問他怎麼決定,然後又告訴他不可以這麼決定。
這樣子,他以後再也不敢信任你了。
何況,就算他選擇錯誤,他從這個錯誤中也可以學習到更珍貴難忘的教訓。

接著問第七個問題:“你希望我做什麼?” 並且表示支持。
等到事情過去之後,問他最後…..

第八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
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麼選擇?”
讓他有機會檢視自己的判斷。
如此練習幾次,孩子就會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需要我們操心了


《 經典八問 》
第一個問題:“發生什麼事情了?”
第二個問題:“你的感覺如何?”
第三個問題:“你想要怎樣?”
第四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第五個問題:“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
第六個問題:“你決定怎麼做?”
第七個問題:“你希望我做什麼?”
第八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

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麼選擇 ……

SuperMa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